Presenter:林栢勤 (Spencer Sir)﹑孔譯旋 (旋仔)
語言盛載的,是生活,是文化,也是眼界。
2025年推出新一輯英語篇,透過大氣電波讓聽眾輕鬆學習英語,以提高學業或工作上的競爭力,另外還有應試小貼士,為DSE考生加油!
#香港電台文教組
#藝文一格 culture.rthk.hk
George Orwell所寫的寓言式小說Animal Farm – 動物農莊首次出版於1945年。
“All animals are equal,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.”
「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,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。」
這是全書最著名也最具諷刺意味的句子,來自小說後期扭曲最初的「七誡」時的感想。原本標榜平等的革命,最終演變為權力的壟斷與階級分化。
“equal” 是絕對詞,從邏輯上講,不能有比較級。但 Orwell 故意使用 “more equal” 這種語言悖論,揭示語言如何被權力操弄。
“Whatever goes upon two legs is an enemy. Whatever goes upon four legs, or has wings, is a friend. No animal shall wear clothes. No animal shall sleep in a bed.”
「凡用兩條腿行走的都是敵人。凡用四條腿行走或有翅膀的都是朋友。任何動物都不得穿衣服。任何動物都不得睡在床上。」
這段話出自動物革命初期制定的「七誡」,是農場的基本法則,象徵一種單純的革命理想。但這些誡條後來被不斷修改,成為豬掌權後的工具。
“Whatever goes upon…”是一種書面化的語法結構,帶有模仿憲法語氣的味道,增強「法律條文」的莊嚴感。
“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, and from man to pig,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; 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.”
「外面的生物從豬變成了人,又從人變成了豬,再從豬變成了人;但已經無法分辨出誰是豬是誰人了。」
這是整本書的高潮與總結。當動物們發現豬與人類難以區分時,象徵革命的徹底失敗,壓迫者換了樣貌,但壓迫本質卻未變。
“looked from… to… and from… to…”是一種對稱重複句型,創造出視覺與節奏上的強烈效果。”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”表達了模糊、無解的結局,形成一個曖昧式結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