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

X

    內容

    CONTENT

    監製:張詠賢

    05/05/2025
    相片集
    相片集

    六十歲後,是不少人準備退休生活、遊山玩水享受人生的年齡階段。不過余炳全和他的三位老友,卻選擇在六十歲後創業追夢,投入創科領域。四個人決定開發樂齡科技,搞start up 公司,各自用自己的專長,負責開發硬件、軟件、聯絡不同社福機構試用。他們會迎來什麼困難與挑戰?


    集數

    EPISODES
    • 陳志誠、張天俊 — 醫科生唔止識讀書

      陳志誠、張天俊 — 醫科生唔止識讀書

      生成式人工智能(AI)的興起,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學習模式,對陳志誠(Jason)和張天俊(Calvin)這兩位港大醫科學生來說,更是幫助他們學習大量艱深醫學知識的工具。二人認為在人工智能的時代下,讀書能夠事半功倍,他們相信“Study smarter, not harder“,因此研發了一個人工智能學習平台,協助學生把筆記快速生成內容摘要和製作問答卡。

      Jason和Calvin作為醫科生,起初研發程式只為了提升自己學習效率,解決製作問答卡過於耗時的問題,靈機一觸下創作這個AI學習平台。他們發現身邊其他同學在學習上也遇到類似的需求和問題,因此逐步開放平台給其他學生使用,想不到反應很熱烈,短時間內就有一至兩萬名學生使用,到達伺服器的負荷上限,促使他們推出付費版本,踏上創業之路。

      隨著AI學習平台的成功,二人萌生製作更多醫學相關的AI工具,希望減輕醫療工作者的壓力。他們剛推出了一個食物營養計算的手機應用程式,希望幫助市民更留意食物的營養價值,而不只是著眼卡路里計算。應用程式以AI技術準確地辨認食物,例如乾炒牛河、雲南米線等,亦加入全日攝取食物的整體評分和廣東話語音提示,利用趣味化的方式引導市民挑選合適的食物,以達到減重或增肌等目標。

      Calvin同Jason還未畢業便創業,公司大小事務都由他們處理,要面對學習同創業的挑戰,他們有甚麼應對方法?在這段創業旅程中,他們又有甚麼體會?

      14/07/2025
    • 方逸之 — 鋰電俠

      方逸之 — 鋰電俠

      什麼東西,看不到,摸不著,但日常生活每日都會接觸到,與空氣、食物、水和Wifi幾乎同等重要?
      試想想手機只剩1%電力,瞬間跌入恐慌狀態。堪稱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金字塔最底層,可以增加一項:電力。
      今天,一人兩部充電寶,一街十台電動車,你我身邊都是大大小小的移動電源。越來越先進的鋰電池技術,用完即棄筆芯電池逐漸式微淘汰,唾手可得的能源不再是夢,甚至是理所當然,但人們對鋰電池的不甚理解,又同時導致危機四伏。
      由大學時期修讀電機工程,到加入學生太陽能車隊,之後更成為第一代電動車科研團隊成員,方逸之對電的興趣或許是錯有錯著,亦可以說是命運的巧妙安排。而作為鋰電池專家,在博士畢業後搞初創,研發令鋰電池更安全、可靠的電池管理系統,似乎更迫切。畢竟,充電寶可以爆炸,電動車可以著火,如果可以更掌握了解鋰電池運作時的表現數據,出意外前及早解決問題,甚至發揮鋰電池的最佳性能,延長壽命,從而減少不必要消耗浪費,對地球環境亦是一番貢獻。
      鋰電池用得其所,人人都可以帶來改變,不需要英雄靠一人之力拯救世界。隨著鋰電池的大規模廣泛應用,研究生時代的方逸之已經預想到一個問題,一個塵封多年的大膽假設,又是否有機會在香港的南端露出曙光?
      科技日新月異,昔日的太陽能車隊已成歷史,現在的大學生,已經有能力一手一腳由零開始組裝一台電動跑車。電動方程式車隊已經準備就緒,幾個月後將到內地比賽。當鋰電池驅動的摩打開始轉動,電動車的未來又將前向何方?

      07/07/2025
    • 文嘉棋 — 踏夢追龍

      文嘉棋 — 踏夢追龍

      文嘉棋,自小對恐龍和古生物充滿興趣。憑著一顆對未知世界的無盡好奇心,他從童年夢想,成為其中一位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古生物學家和地球科學家。去年,香港政府在赤洲發現了史無前例的恐龍化石,文嘉棋亦是研究團隊之一。

      專注研究恐龍演化史的文嘉棋,開創了一項名為「鐳射螢光成像技術(LSF)」的突破性研究。這項技術以無損方式,剖析探索恐龍化石內部的微細結構,為科學家們解開這些古老生物的演化之謎,成為全球首位古生物學家將這嶄新技術應用於化石研究和考古學,揭開以科學考古的新篇章。

      以小型翼龍的研究為例,文嘉棋利用LSF技術,成功捕捉到這些神奇生物體內複雜的骨骼構造和軟組織細節,為我們重塑了這些神奇生物的面貌。這些發現不僅充實了我們對翼龍進化史的認識,也為恐龍研究開闢了全新的分析手段。

      除了恐龍,文博士在考古學研究領域也頗有建樹。他發現了鸚鵡嘴龍化石上最古老的臍部疤痕,運用LSF技術得以清晰呈現。這一發現不僅拓展了我們對古人類起源的認知,也顯示了文博士跨領域研究的卓越能力,將恐龍和古人類的研究緊密關聯起來。

      文博士的科學之旅始於童年對恐龍的狂熱追求,最終成為香港的知名學者,並先後獲得多項學術殊榮,包括2020年度香港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。他的故事如同一場穿越時空的探索之旅,亦啟示我們:若心懷對未知的熱忱,並勇於探索,定能在科學的浩瀚宇宙,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天地。

      30/06/2025
    • 張曉東 — 長生不老?

      張曉東 — 長生不老?

      自古以來,人類追求「抗衰老」甚至「長生不老」;古有秦始皇派員尋找長生不老之藥,千百年來,人類仍尋找不老之術,至今未有解決方法。那麼,究竟是什麼導致了人類的衰老?張曉東的科研生涯,正是致力於揭開這生命之謎。

      張曉東,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副教授,是本港少數從事衰老機制研究的學者,主要研究領域是成體幹細胞生物學,包括研究衰老原因和怎樣可讓人們活得更健康長壽。為探究影響幹細胞功能的因素,張曉東團隊曾做過一個實驗:把一隻年輕的小鼠和一隻年老的小鼠「換血」,血液流向彼此的身體,實現聯體共生。之後,團隊弄傷其中一隻老鼠,觀察它的肌肉重組情況。結果吸收了年輕小鼠血液的老年小鼠,重組效果很好;反之,另一隻小鼠的重組效果變差;團隊得出結論:幹細胞功能出現的問題並不在於幹細胞本身,而在於血液環境。因此,如何為幹細胞營造一個更好的環境,以達到逆轉衰老的效果,是十多年前張曉東到科大後開始的研究領域。2015年張曉東獲「裘槎前瞻科研大獎」。

      到2023年,張曉東及團隊分析了年老和年輕小鼠的肌肉幹細胞中的蛋白表達,發現一種名為CPEB4的關鍵蛋白在肌肉幹細胞中的含量隨着小鼠的衰老而降低,因此聯想到CPEB4和老化的關係,隨後在小鼠和人體的細胞上展開實驗,以驗證其具體聯繫。團隊正尋找能把CPEB4作為靶點的藥物,並開發新的藥物篩選平台以篩選針對肌少症、肺纖維化等與老化相關疾病的藥物,預計兩三年後進入第一階段臨床試驗。面對本港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,張曉東博士希望未來能通過自己團隊的研究成果,延長長者的健康狀態。

      「你信不信不久的將來,人類出生時就能知道自己長壽與否?」張曉東正著手最新的研究項目,尋找長壽的DNA。聽起來難以置信;但張曉東則指「是香港的科研不夠瘋狂」。這一集會透過張曉東博士的經歷,訴說他的瘋狂科研故事。同時,也探討抗衰老的奧秘,踏上科技對抗命運的道路。

      23/06/2025
    • 曾令銘—尋找海蛞蝓

      曾令銘—尋找海蛞蝓

      海洋生物千姿百態,惹人喜愛,有一群嬌小玲瓏的生物色彩鮮艷,動態可愛,牠們的家族人才濟濟,名字叫—海蛞蝓。
      全球已分類的海蛞蝓約有三千多種,其中香港已知的至少有三百多種。然而,有關香港海蛞蝓深入而有系統的研究一直欠奉,本地到底有哪些種類?分佈在哪裡?數量有多少?以至牠們的習性如何......
      海洋生物分類學家曾令銘教授策劃「尋找香港海蛞蝓」計劃,目標建立一個免費予公眾瀏覽查閱的「香港海蛞蝓資料庫」,甚至出版圖鑑,讓市民認識我們的海洋中,有這群美麗而可愛的角色。

      09/06/2025
    • 黃智銓 — 藝術在動

      黃智銓 — 藝術在動

      藝術來自對生活的熱情,科技彷彿是冷冰冰的科學。藝術家黃智銓 Kenny 選擇將兩者結合,以科技,去訴說人的情感。透過創新科技,將人類的想像世間,呈現到大眾眼前。
      Kenny 小時候從來沒有想過做藝術家,沒有音樂的造詣、沒有畫畫寫作的興趣,反而是喜歡金工、物理。直到修讀創意媒體後,才開始對藝術感興趣。他喜歡「啲野郁下郁下」的視覺藝術,更成立自己的創意工作室,透過人工智能,AR、VR等不同科技,令普羅大眾更容易了解藝術。

      慢慢他發現藝術意念存在於藝術家的腦海中,作品未完成前,很難令外界知道完成品的狀況,於是開發新的模擬系統,令外界可以模擬看到大型藝術裝置製成後的樣子。
      Kenny 利用科技,揭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更希望成為藝術與人之間溝通的媒介和橋樑。

      26/05/2025
    • 鄧英杰 — 可生物降解乒乓球

      鄧英杰 — 可生物降解乒乓球

      乒乓球運動風靡全球,在香港,每天也有許多中、小學生到訓練中心練習乒乓球。乒、乓、乒、乓,大家有否想過,全港眾多訓練中心每日的訓練耗損多少個乒乓球呢?爆裂或凹陷的乒乓球是否只能送到堆填區?
      二十出頭的鄧英杰Jordon想研發出可生物降解乒乓球,即是以由生物轉化的物質取代傳統塑膠製作球體,棄置的球在特定的濕度和溫度下,能在土壤或海水中分解。
      鄧英杰五年前輟學,沒有完成大學學位,背後亦沒有科研機構支持,主要靠朋友的幫助和提供意見,結合網上的公開資料以及自己不斷嘗試,他的研究能否順利完成?

      19/05/2025
    • 葛展榮 — 鯨豚生死這一課

      葛展榮 — 鯨豚生死這一課

      大海,是無數海洋動物的家園,卻也展現著無情的一面。本港每年大約有20至50條鯨豚擱淺,主要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。葛展榮是「鯨豚法醫」,他的工作是從擱淺的鯨豚上尋找證據,解開海洋動物的死亡真相。

      葛展榮是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,以「影像解剖」搜證。運用電腦斷層掃描(CT scan)放射學技術,從多角度拍攝擱淺海洋動物的屍體,並分析内部影像,抽絲剝繭地推斷出死因。

      葛展榮與團隊亦發現,早年的漁民會將鯨魚骨收藏於廟宇內,並視之為「龍骨」。他們花了兩年時間,走訪全港不同廟宇,發現總共有十三間廟宇收藏了鯨魚骨,並運用三維掃描技術收集鯨魚骨的表徵,為鯨魚標本留下珍貴的科學紀錄。

      12/05/2025
    • 余炳全 — 六十歲先嚟搞創科

      余炳全 — 六十歲先嚟搞創科

      六十歲後,是不少人準備退休生活、遊山玩水享受人生的年齡階段。不過余炳全和他的三位老友,卻選擇在六十歲後創業追夢,投入創科領域。四個人決定開發樂齡科技,搞start up 公司,各自用自己的專長,負責開發硬件、軟件、聯絡不同社福機構試用。他們會迎來什麼困難與挑戰?

      05/05/2025
    • 桂濱 — 桂濱的瘋狂世界

      桂濱 — 桂濱的瘋狂世界

      桂濱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無窮的創意,打造出一個關於藝術與科技交織的故事。他獨愛人體素描,在繪畫過程中激發他研發實時虛擬自動試衫系統,用了三年時間,投資過千萬令「Quantum Human」和「Quantum Fit」兩項專利技術誕生。

      同時,桂濱亦親手製作了全球最大即影即有相機,打破了傳統即影即有相機的界限,正在申請健力士世界紀錄。桂濱投入了兩年時間和近100萬元,親手製作了五部不同尺寸的即影即有相機,旨在透過這些作品與香港各區互動,喚醒人與人接觸的重要性,亦克服自小困擾他的社交恐懼。

      這不僅是一段創作之旅,更是一場關於藝術、科技與人類存在的深刻思考。他邀請觀眾一同感受他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愛。本集紀錄片將會帶觀眾走進桂濱的瘋狂世界,探索這位發明家、藝術家與科技先驅的多重身份,如何在生活中捕捉靈感,並且實現夢想。

      28/04/20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