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門

X

    內容

    CONTENT
    14/06/2025

    出生於日本的大島田,9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。因親戚在戲院工作的原緣故,孩童時期的大島看盡眾多港產片,漸學會廣東話。沒想到這顆語言的種子,將來更讓大島可以延續他在壘球場上的第二人生。

    初中時大島因追逐甲子園棒球夢,回到日本生活。23歲因傷退役後,他想起自己小時在香港生活的經歷,想到前往使用中文語言的地方發展,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,便隻身走到廣州學習中文及普通話。後來在廣州日資企業上班的他,每星期隨公司隊回到香港打棒球。豐富的棒球比賽經驗與流暢的中文溝通能力,讓大島獲得帶領香港女子壘球隊的機會。心中未曾熄滅的棒球魂,加上對隊員的感情,大島決定辭去會計師樓的工作,全職在港教授壘球。

    除了擔任壘球教練,近年大島更多了一個身分——美食YouTuber,以流利的廣東話,介紹在港的日式餐廳。YouTuber與嚴厲的教練形象南轅北轍,但原來經營這個YouTube頻道的起點,也是為了希望更多人認識本地壘球。

    十多年下來,大島與這班熱血女子隊員經歷大小的賽事,壘球隊也終於在去年的國際比賽上贏下第一場。今天的他已習慣香港的生活,也希望與這班熱血女子,贏下她們的第二場、第三場。


    聯絡: culture@rthk.hk


    集數

    EPISODES
    • 張蔓莎

      張蔓莎

      張蔓莎(Sabrina)是新一代的創作歌手,她在每首歌的創作階段都習慣以英文編寫Demo,這種習慣源自她的求學經歷。中、英文的雙語背景為她的創作帶來了不同的養份,讓她的音樂作品充滿更多可能性。

      Sabrina求學時期受老師影響,自小對中英文發音都很重視,中學時期更是學校中、英文辯論隊隊員。對語言有濃厚的興趣,驅使她大學選讀英文系。Sabrina喜歡閱讀不同作家的作品,日後都成為她創作靈感的來源。良好的中英文基礎讓她更容易演繹歌曲,亦方便她與作詞人溝通,共同雕琢出精彩的作品。

      19/07/2025
    • 馬曉晴

      馬曉晴

      馬曉晴(Maisy)自小學習花式溜冰,多次代表香港在世界各地比賽並贏得獎牌。Maisy 三歲時因家人工作關係,搬到北京並就讀國際學校,每天都會應用到兩文三語,良好的語言能力除了讓她到外地比賽見識更多、廣結友好,想不到亦延續她人生中精彩的演出。

      Maisy 在2018年因傷退役後,除了開展溜冰教學工作,與不同國籍的小朋友在冰上共舞,近年她亦有機會走到幕前,於各大節目擔任主持。從前以舞姿帶動觀眾情緒,今天則以良好的語言能力在舞台上向觀眾傳遞訊息,從小熟習的兩文三語就是她今天的基本功,讓她在大小場合上發揮自如。

      Maisy享受現在的生活,無論在冰場的教學工作,或舞台上的表演,她繼續發揮最好,為觀眾帶來精彩演出。

      12/07/2025
    • 徐沛之

      徐沛之

      書法家徐沛之博士自小學習書法,中六開始跟翟仕堯老師拜師學藝,及後在中國美術學院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。沛之謂書法於古人而言是日常,記載生活的情感;今天他以毛筆書寫流行曲,同樣是以中文字為載體,傳遞感情。

      好的藝術自能打破文化限制,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賞識。徐沛之花上年月鑽研各家書法,除了書寫出中文字之美,他也應用兩文三語,在不同場合教授與解說,讓人理解中文書法的美學。不論是到大中小學教授課堂,或是在國際藝術展覽中,普通話及英語都讓他進一步向從各地來的知音人傳遞作品的訊息。

      05/07/2025
    • 侯嘉明

      侯嘉明

      電台DJ及知名主持人侯嘉明(Alyson)年少時因崇拜外國樂隊Backstreet Boys,透過不斷聆聽歌曲、抄寫歌詞、追看報道,意外訓練出一口流利英語。沒想到因追星夢而培養的語言能力,竟為將來的事業奠定基礎。

      Alyson於16歲時贏得電台DJ比賽入行,二千年是電台與媒體急速發展的輝煌年代,競爭激烈,每個節目、每分每秒都要力求精準,當中語言就是她必須具備的能力。當語言運用自如,更能理解受訪者的文化及表達內容,不止是搬紙過字作翻譯,而是真正作嘉賓與觀眾溝通的橋樑。

      二十多年來為多個國際性活動擔任司儀,讓Alyson體會能夠運用普通話及英語是香港主持的最大優勢。今天她已為三個女兒的母親,她希望將自己最大的資產,也就是兩文三語的能力,傳承給下一代。她用心培育女兒兩文三語的能力,期望良好的語言能力定能伴她們走得更遠。

      28/06/2025
    • Cy Leo 何卓彥

      Cy Leo 何卓彥

      CY Leo (何卓彥)6歲開始學習口琴,15歲已帶著口琴遠赴各地比賽。19歲大學尚未畢業的他,在德國獲得世界口琴比賽冠軍。伴隨著CY Leo踏上國際舞台的,除了高超的口琴技藝,不可缺少的還有兩文三語的能力。無論是早年在郵輪上演出,遊歷超過70個大小城市,還是代表香港與「一帶一路」國家的藝術家合作演出,良好的語言能力讓CY Leo在音樂路上走得更遠,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共創一場又一場精彩演出。

      純音樂現時在香港仍屬非主流,但音樂本無界限,近年除了加入樂壇,以流行曲的方式讓人體會口琴音樂之美,CY Leo正在進行新的計劃——編寫既有中、英文歌詞的歌,歌曲同時適合純音樂演奏。就用語言成為大眾進入純音樂世界的入口,看見音樂世界的無限可能。

      21/06/2025
    • 大島田

      大島田

      出生於日本的大島田,9歲時隨家人移居香港。因親戚在戲院工作的原緣故,孩童時期的大島看盡眾多港產片,漸學會廣東話。沒想到這顆語言的種子,將來更讓大島可以延續他在壘球場上的第二人生。

      初中時大島因追逐甲子園棒球夢,回到日本生活。23歲因傷退役後,他想起自己小時在香港生活的經歷,想到前往使用中文語言的地方發展,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,便隻身走到廣州學習中文及普通話。後來在廣州日資企業上班的他,每星期隨公司隊回到香港打棒球。豐富的棒球比賽經驗與流暢的中文溝通能力,讓大島獲得帶領香港女子壘球隊的機會。心中未曾熄滅的棒球魂,加上對隊員的感情,大島決定辭去會計師樓的工作,全職在港教授壘球。

      除了擔任壘球教練,近年大島更多了一個身分——美食YouTuber,以流利的廣東話,介紹在港的日式餐廳。YouTuber與嚴厲的教練形象南轅北轍,但原來經營這個YouTube頻道的起點,也是為了希望更多人認識本地壘球。

      十多年下來,大島與這班熱血女子隊員經歷大小的賽事,壘球隊也終於在去年的國際比賽上贏下第一場。今天的他已習慣香港的生活,也希望與這班熱血女子,贏下她們的第二場、第三場。

      14/06/2025
    • 歐曉洋

      歐曉洋

      11年前,在英國劍橋大學畢業的Adam歐曉洋,因緣際遇下來到香港。香港是一個國際化城市,Adam以他的母語英語在這裡生活,雖大致上解決到日常所需,但他還是感到有所隔閡。他決心從生活裡的一字一句學習廣東話,不論是在樓下買港式燒味,還是電視的肥皂劇,或是工作場所清潔姨姨的日常對話⋯⋯生活裡的每樣事物都成為他學習中文的素材。

      如此生活化的學習語言經歷,成為他今天教學的養份。今天他在一所小學擔住英文科主任,流利的中英文讓他與學生打成一遍,教學上他著重為學生建立語言與他們自身的關係,讓學生有動力在生活中自學及運用英文。

      中文裡有句字詞叫「接地氣」,正正形容Adam在香港的生活:當越流利地運用兩文三語,讓他感到與這個城市、這裡的人越來越貼近。

      07/06/2025
    • 潘沛軒

      潘沛軒

      2023年的杭州亞運,香港隊歷史性擊敗亞洲勁旅伊朗,人稱「潘沛」的潘沛軒當日踢入奠定性一球,令香港足球的聲勢一時無兩。 潘沛軒自小跟父親到球場踢足球,除了令他練得一身好球技,亦讓他習慣以不同語言,與來自不同地方的隊友作伴,且放膽以兩文三語溝通合作,建立默契。

      潘沛軒與隊友盡力踢好每一場球賽,而杭州亞運一球更為香港足球吐氣揚眉。潘沛軒有感香港足球值得被世界看見,在球場以外,他選擇重返大學校園修讀英文,希望不論是面對國際傳媒,或是他日有機會外流其他國家,他也可以以一流的技術、流利的語言告訴世界:香港足球絕對有實力!


      31/05/2025
    • 語常會「兩文三語運動2025」學生語文大使

      語常會「兩文三語運動2025」學生語文大使

      四位聖家學校學生,是坪洲活潑可愛的地頭蟲,今年更有多了一個身分——語常會的「學生語文大使」。今集讓我們跟著四對小眼睛,活用兩文三語,同遊這個小島。

      在他們眼中坪洲是個多元的小島,島民來自說不同語言的地方,以兩文三語穿梭大街小巷是生活日常。或曾有怕講錯的時候,但孩童無分國界打成一遍,讓他們更放膽從彼此身上學習中英文。

      過去曾參與語常會不同活動,去年更贏得「一分鐘短片製作比賽」三個獎項,當中盡是滿足與驚喜,在島上拉票、投票成了島上大事的經歷還記憶猶新。活動讓他們能力提升,獎項亦為他們帶來信心。

      島上沒有中學,四位小孩在小六畢業後,就將要各散東西。帶著在這裡培養的良好中英文能力,他們希望往外追尋夢想,看見更遠的風景。

      24/05/2025
    • 張敬軒

      張敬軒

      「2025年兩文三語運動大使」張敬軒,入行多年來唱盡多首風靡華語樂壇的金曲,他的音樂有著與別不同的魅力,而精彩演繹的背後,跟語言有著莫大的關係。

      每種語言都有其特色,張敬軒在演繹每字每句時,定當細心考量到廣東話、普通話和英文的獨有特色。他理解語言的特性,純熟地運用兩文三語,掌握當中的發音技巧,令他的音樂更能打動人心。

      兩文三語好像一條鎖匙,陪伴張敬軒多年來在音樂路上探索,亦為他打開機遇,體現音樂的無限可能。

      17/05/2025